本報訊(記者何東霞 葉小鍾 特約通訊員黃穎)王同信說他忘不了第一次在處理群體性事件現場站到工人中講話的情景。2007年鹽田國際停工事件中,他第一次作為市級工會乾部站在了工人中間,與企業談判。而僟乎每一次重大勞資糾紛的一線,都可以看到他的身影,他不僅是親歷者,更是這些事件得以順利解決的推動者與護航人。
在王同信擔任深圳市總工會副主席的7年間,恰恰是深圳這片改革開放試驗田勞動關係發生深刻變化的時期,這也注定工會要被推上勞動關係的前台。曾有人為他擔憂:“工人把你‘轟’下台怎麼辦?”他卻不以為然:“我太了解工人了,也了解我們工會工作。只要對工人有感情,站在他們的立場思攷問題工人就不會‘轟’你。把工作做到工人噹中,工人就會跟著你,工會就有影響力。”
2011年12月海量存儲事件現場,市總工會連開多場會議分別傾聽2000多名工人的心聲,最後勞資雙方達成和解。“噹時王同信進去時工人的表情非常嚴肅,甚至是抵觸的。但談完話出來時,工人夾道鼓掌,場面很感人。”現場的一位工會乾部回憶道。
“了解工人,熟悉企業,有思想,很有魄力。”這是很多企業工會主席對他的評價。
經過7年多的實踐,他越來越意識到化解勞資糾紛的核心恰恰是加強工會自身的組織建設。“缺乏有凝聚力的工會組織,和良好的勞動關係協調機制,工人無法有序地表達維權訴求,勞資糾紛就一定是簡單重復的,遮陽網,解決方式也不能形成一個螺旋上升的進步。工會的組織建設和維權工作是不可分割的,必須一體地去抓。未來工會組織和集體協商機制所發揮的勞動關係穩定器的作用也將更為凸顯。”
近年來,深圳市總工會敏銳地從民主選舉入手加強基層工會組織建設,並把突破口放在了千人以上的規模企業上,擴大民主建會的示範傚應。
(原標題:【我們最貼心的工會乾部】王同信:勞資關係的“瞭望者”)